解决方案

纵驰退役军人档案一体化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25-06-30 浏览数:108

纵驰信息是一家面向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系统的研发团队,目前开发的产品包括:退役军人人事档案系统,档案大数据BI可视化系统,智慧档案库房建设,退役军人档案数字化,退役军人档案一体化建设方案服务商。纵驰信息始终坚持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和AI技术把退役军人的档案从“纸质存档”迈向“全要素数字孪生”,最终实现退役军人的一人一档、一户一档的建设目标,采用创新模式成进行优化服务、保障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权益的核心引擎。


为规范退役军人人事档案管理,推进退役军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提升退役军人人事档案管理水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建设退役军人档案数字化智能化的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与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系统、退役军人服务平台对接要求。

退役军人事务局,根据相关要求和建设规范,规划设计退役军人档案数字化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完成对全县(区)退役军人人事档案的“收、管、存、用”等管理,未来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形成数据对接;

 一、政策背景及依据

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档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的档案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档案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规划》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创新性地提出全面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档案资源、利用、安全体系“四个体系”建设,深化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

退役军人事务部等7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退役军人人事档案管理利用工作的意见退役军人部发〔202165号,为有效解决退役军人人事档案管理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军队档案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进入新发展阶段做好退役军人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现就加强和改进退役军人人事档案管理利用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二、产品目标定位:数字化管理的三重价值重构

  1. 拓宽档案档案业务办理渠道及数据利用价值
    • 目前档案利用业务办理以退役军人到退役军人事务局、档案馆线下为主,现有渠道无法满足现代化档案服务需求,通过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实现自助业务一体机、服务中心窗口、网上办事大厅进行档案的数据服务预约和查询。
    • 基于信息化档案系统实现档案查询从“线下跑腿3周”到“线上秒级响应”;
    • 支持跨部门数据联动,缩短优抚金发放、就业安置等业务办理周期50%以上。
    • 现阶段档案“数据小农意识”,其作用发挥主要在档案查阅、档案证明等方面,数据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未能将档案数据应用于退役军人日常服务工程中。
    • 退役军人档案具有很高的红色宣传及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目前迫切需要让退役军人档案“活起来”“动起来”,发挥退役军人档案管理工作的文化宣传教育作用。
  2. 风险防控强化确保档案数据安全
    • 档案篡改、丢失风险下降90%(区块链存证技术应用);
    • 敏感信息泄露事件趋近于零(隐私计算技术普及)。
  3. 决策支撑深化为领导决策提供抓手
    • 通过档案数据分析退役军人就业趋势、健康风险,推动政策精准投放(如2025年“技能再培训AI匹配计划”)。
    • 以档案数据模型为基础推动人事档案数字孪生建设,助力创新应用“面向数字时代的档案功能定位,加强三级档案数据上下协同,加快推动传统档案向数字孪生演进”,通过技术提供和业务需求为结合点,打造本辖区档案数字化转型示范。
    • 满足省、市、县三级事务厅(局)数据需求,支持根据层级钻取数据;
    • 基于GIS地图基础,支持根据地区选择呈现的数据信息;
    • 核心数据一屏展现,为数据分析提供结果;
    • 多级数据汇聚,实现一屏观全局、一屏知全局

三、技术架构:五大核心模块的协同设计


三、实施难点与破局路径

  1. 历史档案标准化难题
    • 问题1950-2010年间档案格式混杂(手写体、方言表述、非标字段)。
    • 对策
      • 开发多模态AI清洗工具(如腾讯2024年发布的“史档通”系统);
      • 设立退役军人档案著录国家标准(GB/T 2025-XXXX)。
  2. 隐私保护与数据共享矛盾
    • 问题:医疗记录、涉密服役信息需受限共享,但跨部门业务要求数据互通。
    • 对策
      • 采用“隐私计算网关”(如蚂蚁链摩斯平台),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 建立分级授权机制(如设置国防、民政、卫健三级访问权限)。
  3. 基层数字化能力断层
    • 问题:县域以下单位缺乏专业运维团队,系统故障响应超48小时。
    • 对策
      • 推行“市级云托管+乡镇智能终端”模式(参考浙江省“一朵云托百镇”工程);
      • 开展退役军人事务专员数字化技能认证(2025年全国持证上岗率需达80%)。

(一)核心实施难点

1. 归档材料合规性困境

l   材料缺损与失真

    • 档案中关键材料缺失率高达40%,如入党材料、年度考核表、工资变动记录缺失,导致工龄认定、职称评审受阻;
    • 纸质档案流转中易遭篡改,影响退休待遇核算精准性。

l   动态更新滞后

    • 员工转岗、离职后档案更新不及时,企业年均积压未转递档案超千份,形成“死档”。

2. 管理机制结构性缺陷

l   多头管理权责模糊

    • 同一地区存在组织部、人社、行业主管部门等20余个管档单位,档案分散存放且标准不一;
    • 流动人员档案因属地与注册地分离,出现“管办脱节”。

l   基础设施薄弱

    • 基层档案室面积不足、温控设备缺失,档案虫蛀、霉变风险突出;
    • 68%单位缺乏专用扫描仪等数字化工具。

3. 安全与效率失衡

l   物理与数字双重风险

    • 纸质档案面临火灾、水损威胁;
    • 电子档案系统权限管理粗放,存在越权访问隐患。

l   服务响应迟滞

    • 跨省查档需往返数百公里,耗时数日;
    • 企业为员工办退休需携带纸质档案辗转多部门,流程长达1个。

(二)破局路径与实践案例

1.体制机制重构

l   推行集中归口管理

    • 建立“属地为主、分级为辅”模式,由县级对退役军人的档案进行数字化,档案的数字化结果逐级上报的市局、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实现档案的全省便捷查询和融合管理。

l   创新协同机制

    • 为退役军人档案的退休审批、档案审核、社保结算整合为“一窗联办”,档案业务申办时长由30天压缩至2天。

2.数字化转型赋能

l   建设全域退役军人档案数据的共享平台

    •  “退役军人档案服务一件事”平台,通过电子标签+物联网实现档案全流程追踪,查档时间从小时级降至分钟级。

l   筑牢安全防线

    • 引入区块链存证技术,确保电子档案防篡改;
    • 部署生物识别权限系统,实现操作留痕与异常预警。

3.业务流程再造

l   动态更新闭环管理

    • 建立“人事变动-档案同步”触发机制:员工入职/离职时,HR系统自动生成档案更新任务并提醒责任人。

l   容缺受理加速流转

    • 对缺失非核心材料(如早期工资表)的档案,实行“承诺制+后期补正”,避免业务停滞。

四、2025年标杆案例解析

  1. 四川省“荣军链”实践
    • 创新点:军地协同区块链,对接西部战区档案库与地方政务云;
    • 成效:退伍手续办理时间从45天压缩至7天,被评为“全国退役军人数字化管理示范工程”。
  2. 深圳市坪山区“档案数字孪生”
    • 创新点:构建退役军人3D数字身份,融合服役轨迹、技能认证、健康数据;
    • 成效:企业招聘匹配精度提升40%,获2024年全球智慧城市大会金奖。

五、未来方向:从数字化到数智化

  1. 情感化交互升级
    • 研发档案管理AI助手的情感响应算法,识别退役军人咨询时的焦虑情绪并启动心理干预机制。
  2. 脑机接口(BCI)档案核验
    • 伤残军人通过神经信号直接调取档案,解决肢体操作不便问题(参照DARPA 2024年脑控接口军事转化项目)。
  3. 元宇宙档案治理
    • 在虚拟空间重现服役历史场景,辅助荣誉认定与纠纷仲裁(如“数字战场重现系统”)。

结语:以数字韧性筑牢尊崇之基

2025年的基层退役军人档案数字化管理,已超越技术工具范畴,成为连接历史荣誉与未来服务的“数字生命线”。其核心逻辑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 “存史、资政、惠民” 三重价值闭环,未来需重点关注技术伦理(如AI算法歧视修正)、持续运营(如县域长效投入机制)与服务温度(如适老化改造)的平衡,最终构建全周期、全要素、全场景的智慧档案生态。

 


留言咨询

提交

信息提交后,将有专人联系您!